“商演”基因,如何繁衍壮大? 上芭《简•爱》伦敦首次成功试水“自主商演模式”再思考。
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国际艺术中心,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在这片方圆不到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集中了近50家商业剧院。一年365个夜晚, 每到华灯初上,《悲惨世界》、《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等几十台经久不衰的舞台剧同时上演。还有世界各地的一流名团争先恐后前来抢滩。
在这样一个地方,上海芭蕾舞团“站”住了,实属不易。首次尝试自主租场、纯商业演出模式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伦敦大剧院(TheLondon Coliseum)取得4天5场、观众达6700人次的票房佳绩。但这一切绝不是偶然发生的。团长辛丽丽给记者从头至尾算了一笔笔“市场”账。这些细账, 对于上芭未来向着海外继续远征,对于其他文艺团体向海外输出原创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案例。
“英国人自己做不到这种改变!”
几年前,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拟创排话剧《简•爱》,意外打通了辛丽丽的灵感神经。她认为,对舞蹈来说,《简•爱》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好题材。可以说,从一开始,《简•爱》就目标明确地瞄准海外,为此,连布景都采用“软景”,演员也控制在四十人左右。
接下来,采用古典芭蕾还是现代芭蕾来诠释故事,又作了一番市场化考量。选择后者,因为“现代芭蕾语汇丰富,自由度高,在国际芭蕾市场有着很高的号召力和 影响力”。于是,上芭辗转请来了国际编舞大师帕特里克。辛丽丽又想到:要对熟悉原著的观众产生震撼的效果,必须有所颠覆。编剧喻荣军大胆地把书中只占两页 纸的“疯女人”贝莎夫人推上舞台,让简•爱、罗彻斯特和贝莎三个人一起演绎现代人的情感关系。
事实证明,适当的惊奇效果是符合艺术欣赏规律的。“是的,你们颠覆了原著,但这又怎样?英国人自己做不到这种改变!”伦敦首演结束后,辛丽丽的同行、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团长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突破“全包制”,试水自主商业运营模式
2012年11月,《简•爱》在国内成功上演,“走出去”的艺术条件基本成熟。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打破以往“海外商演”多采用的“全包制”,做一次自己的主人。
所谓“全包制”,是目前中国艺术节目输出海外的主要模式,一般由一家国外演出经纪公司负责全团人员在当地的吃、住、行,每场演出给合同上规定的演出费(一 般是几千美元)。至于把票卖给谁,卖了多少张,卖了多少钱,你不用管,也管不着。2002年和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演出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就以这样的形 式两次邀请上芭访美巡回演出。
“这次,我们绕开了中间环节,直接和剧院谈 租场,直接和当地代理商、公关公司、营销公司谈合作、签协议,按照英国当地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市场营销。”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范建萍说。为了掌握项目运作 的主动权,上芭对英国剧场操作模式、税费计算、票务系统、 舞美工作模式,甚至伦敦公交线路及环境、户外广告区域分布等都进行了研究,“所以我们敢于对演出的推广公司提出有理有据的要求”。
“敲定”之前,辛丽丽还算了一笔账。她把伦 敦大剧场一周的场租费用与剧场座位数、票价和团里拉来的企业赞助放在一起,做了多次加减乘除,得出结论:只要上座率达到近两成,就能与成本持平,达到三 成,就有盈利。亏本的风险当然还是存在,但心里已经有了底。最终,伦敦西区以超出预期数倍的票房,回报了有勇有谋的新闯入者。
更好地“走出去”,不能靠单打独斗
就商论商,从上芭的这次项目运营看,也存在短板。毕竟是第一次,“在合同谈判、宣传方案制定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国外演出市场的一些规律也不太熟悉。”辛丽丽说,“作为国有文化院团,我们还要补上国际贸易这一课,不然连怎么规避双重征税都不懂。”
应该说,不满足于“全包”给海外演出商,摸索自主商演模式的艺术院团并不止上芭一家。这些年来,从传统戏曲到原创话剧,从武术、杂技等传统“商演”项目 到音乐、舞蹈等艺术,越来越多优秀的舞台作品将目光投向海外,只是苦于缺乏经验,尤其缺少专业人才。各自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也相互不通气。
抢滩海外市场“新大陆”,单打独斗不是良策。如果每个院团都要从“零经验值”开始,付出代价未免太高了。有业内人士呼吁:曾经有过“海外商演”走出去经 历的国内艺术团体应该集思广益,形成一个经验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已经走通的路”应该建立“共享机制”,让更多的后来者少走弯路,让“商演基因”在探索海 外市场的多种努力中繁衍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