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舞台空间,全年龄“通杀”!国内首台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在沪上演
来源: 劳动观察 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WDCM上传图片

  一次突破性的创新尝试,关系着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帜、一座90岁的文化地标,日前,沪上两大文艺机构上海芭蕾舞团与上海音乐厅,联合制作了国内首台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搭乘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树计划”的快车,助力后疫情时代演艺大世界的演出形态再次焕发全新活力。   

芭蕾成为全年龄“通杀”的艺术形式

  作为演艺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艺树计划”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汽集团共同主办,以“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指导方针,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众性”的品牌定位。

  今年,“艺树计划”迎来第二届,继古琴之后首度聚焦芭蕾艺术,10月启动以来,连续策划芭蕾与妆容、服饰、配饰、电影、健康等不同领域的跨界活动,带领市民观众探秘上芭、感受“口罩芭蕾”奋斗之美,而“芭蕾有你”工作坊则吸引了学龄前至60岁市民踊跃报名。

 WDCM上传图片 

  同时,主办方在社交平台上设立史话专栏,“艺树计划”以线下和云上联动普及的方式,将作为世界经典艺术与海派文化符号的芭蕾触达了更多舞蹈爱好者、零基础人群,成为全年龄“通杀”的艺术形式。

 

突破舞台空间,表演方式因地制宜

  当晚,演出在优雅的手风琴声中缓缓拉开帷幕。上海音乐厅雕花穹顶下,由16根罗马柱环绕的汉白玉旋转楼梯上,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吴虎生优雅起舞。这里当晚的舞台之一,吴虎生舞步萦绕,当他缓缓走上旋转楼梯,观众也跟随灯光的指引移步到大厅二楼西侧的深邃长廊。

  吉他响起,上芭主要演员戚冰雪和独舞演员涂瀚彬继续带来优美的舞蹈。随后是容纳了1185把海上蓝座椅的舞台、二楼吧台走廊、南厅小舞台,大提琴、钢琴缓缓响起,芭蕾舞者们在音乐厅各处华美的场景变换中接力“登台”。光影之中,观众也与演员“形影相随”,“沉浸”在不同于镜框式舞台的声色魅力之中。

 WDCM上传图片 

  据了解,原创芭蕾《难说再见》是吴虎生在2017年首次以编导身份排演的作品,集结了上芭新生代力量团队打造。围绕“成长”主题,作品在剧本、舞蹈编排上都融入了吴虎生本人对生活的体会与观察。此次的沉浸版,是吴虎生时隔三年基于舞台版的重新制作。

  一次突破性的创新尝试,关系着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吴虎生感慨:“沉浸版的表演对芭蕾舞者的要求非常高,这次的五位演员从团里最主力的演员中精挑细选后上阵。观演距离的改变,意味着表演细节的放大,演员的一个情绪,一个表情,哪怕是一个很细小的嘴角的一个上扬,观众们都可以轻易地观察捕捉,所以说对于舞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90岁音乐厅助力多元文化交融对话

  尽管“沉浸”演出不是新鲜事物,但为一座音乐厅量身定制一台原创芭蕾尚属首次。“文化空间要打开怀抱,吸引年轻观众,就需要创造更多新玩法。”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沉浸版是音乐厅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间的尝试,亦是一部为音乐厅注入跨界基因的制作。

 WDCM上传图片 

  据方靓透露,为保护芭蕾演员,此次演出依据音乐厅各个空间的尺寸,特地定制了适合舞者表演的地胶,以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并且根据原剧舞蹈编排与音乐厅的空间特点,在不同区域插入了不同音乐家的现场演奏。

  在音乐厅的不同空间里,原创芭蕾、音乐演奏、新媒体艺术交互融合,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成为90岁的音乐厅首个融合建筑之美、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跨界制作。其实,自新装“重启”以来,今年音乐厅诞生的演艺爆款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对话就是一大特色。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透露,沉浸式演出也将成为未来上海音乐厅的特色项目之一。目前就有一台全新的沉浸式演出正在孵化中,计划于明年六七月推出。“未来的演出将更合理地利用剧院空间,凸显建筑之美,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

  此外,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后,今年“艺树计划”之“芭蕾有你”工作坊也即将结业。届时,医护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规划师、都市白领、学生等各行各业学员即将“成团出道”,作为“彩蛋”环节亮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演出舞台。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