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间回到过去,用自由的艺术精神说出爱与美。”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Patrick de BANA)这样概括即将上演的芭蕾舞剧《长恨歌》以及它带给人们的舞台意象。
从获取舞剧创作灵感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Patrick一直在用他最魔鬼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自由精神。近日,他结束了在上海芭蕾舞团第二阶段的排练,在短暂的调整后,舞剧将正式进入首演前最后的冲刺阶段。
外界对《长恨歌》有很多猜测,对上海芭蕾舞团即将呈现出的面貌同样饱含期待。而通过与Patrick的交谈,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舞剧的样貌了。
-偶遇-
2012年,Patrick在上海创排现代芭蕾《简·爱》期间,经过某书店偶然看到了洪升《长生殿》的英译本,就此被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以及中国古典文化深深吸引,随即有了将这个故事搬上芭蕾舞台的想法。
很快,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撮合下,上海芭蕾舞团与上海大剧院再度联手并投入到前期筹备中,且决定将舞剧的取材还原到白居易《长恨歌》的诗歌上,取名为《长恨歌》。
“这是上天的安排……”如今在谈及创作之初的“偶遇”经历时,Patrick这样说。
-关于爱-
外国人来执导中国题材的原创芭蕾舞剧,旁人听到都会不自觉地露出疑虑的神情。但Patrick说:“历史对我来说并没有构成问题,因为这部作品所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而是会在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种文化背景下上演的故事。它要表达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那就是爱。爱没有国籍、没有颜色之分,所以我用自由的精神去诠释它。《长恨歌》是一部关于爱的作品。”
-悲剧 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古希腊时期,“悲剧”这种戏剧题材开始走进人类世界,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和欧里庇得斯到威廉·莎士比亚,他们笔下的悲剧主人公让世人感受到撼人心魄的力量。
Patrick对这样的“力量”情有独钟,从《简·爱》《蒙娜丽莎之吻》到《长恨歌》,他将“孤独”“失去”“离别”“毁灭”一一呈现于舞台。他说,舞台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活其实沉浸在一个不乐观的时代。“我喜欢从那些疯狂、悲伤与折磨的情绪中寻找创作,且抓住那些人们不易察觉的、可能表面是病态的,但却有故事的东西。我用作品表达对悲剧的思考,而悲剧可能不是美的,但却是属于我们的。”
即将呈现于芭蕾舞台的《长恨歌》虽改编于白居易的同名诗歌,但我们并不愿意为它贴上标签。如Patrick所说:“我们要用自由的精神去创作艺术,虽然在中国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这部芭蕾舞剧与它们无关。不去取悦任何人,不想问自己过多的问题,我们只是要做芭蕾,我们的创作行为只是对艺术的追求。所以,整部舞剧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也希望大家不要为角色订上标签。”
与其说芭蕾舞剧《长恨歌》是呈现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表达爱,表现“必然”与“自由”的斗争。这次,我们不谈“创新”,只希望让大家看到从肢体语言中渗透出的情感,感受安静。“安静是最美的音乐,要让观众聆听这种安静并沉浸在其中是很难的,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做到。舞段、布景、服饰等一切创作都在以此为方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