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7年的《起点》是上海芭蕾舞团为本团年轻编导及创作团队搭建的原创作品展示平台。三年来,吴虎生、陈琪、王昊,一位位编导在这里成长、展露才华,藉由各自的作品表达着心中所想所思,展现着当代芭蕾人的艺术态度。
9月7日,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专场《起点》将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再次上演,届时,吴虎生、陈琪、王昊三位编导将为大家带来《难说再见》《荆棘》《撞色系》《不存在的故事》以及《角色》五部风格各异作品。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
主办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演出单位
上海芭蕾舞团
演出时间
2019年9月7日 19:30
演出地点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 实验剧场
票价
200元
售票热线
62095993、10103721、52990372
售票网址
www.damai.cn/sh
2017年,对吴虎生而言注定特别。那一年盛夏,由他担任编导并参与演出的《难说再见》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青年舞蹈家展演计划的舞台。从此吴虎生的名字在“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之外,又多了一重身份——编导。
同年,《难说再见》被列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2018年,作品《梦里的微笑》荣获上海青年舞者优秀作品展演“优秀编导”奖;作品《别》获得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编舞奖。
从首席明星到编导,吴虎生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面对未知时他迎难而上,遭遇瓶颈时他坚持突破,带领着团队一步步实现目标,可谓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上海芭蕾舞团
编导
首席主要演员 / 国家一级演员
回望“起点”,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勇气、信心和思考。
《难说再见》是一部时长超过半小时的中型芭蕾作品,这对之前出于个人兴趣只尝试着编过一些简单独舞和双人舞的我而言,挑战可谓巨大。因此,我在前期做了许多思考。首先,确定了演员的人数,两男两女,加上我,一共五个人,阵容虽然简单,但在团里繁忙的演出日程中时间上更灵活机动。 有了演员阵容,作品的结构也顺理成章,两段情绪迥然不同的男女双人舞,我自己的独舞,三个男演员的三人舞和五个人的集体亮相,保证了整个作品内容上的丰满和可看性。
随后,从我脑海中一直徘徊的一幅画面——舞台正中,我、一把孤椅、一束孤光,引申出了大致剧情,两段交织的回忆,一段美好而甜蜜,一段忧愁而伤感。其实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藏着故事,有的是好的、开心的,有的是难过悲伤的。当遇到挫折或感到孤独时,我们会不由地想到那些故事,陷入回忆的迷宫里。但唯有放下包袱和纠结,才能拥有好的心态走向未来。我们要有告别过去的勇气,即使难说再见。
最后,音乐的确定为编舞做好了最终的准备。常常,音乐会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抽象的画面,也许只是一些影子的舞动,直到真正进入了排练,通过一次次地尝试、一遍遍的磨合,动作才会流淌而出。我也会让演员们即兴发挥,碰撞出火花和灵感。
涅槃重生,对芭蕾的爱使我们身处逆境仍然拥抱希望。
2018年,我的老搭档范晓枫在跟腱断裂一年后,终于又能站上舞台,她的故事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编导了一个双人舞作品《荆棘》。
我想藉由《荆棘》重现她这一年来的种种状态,受伤时的、面对挫折时的、重返舞台时的。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演员出身,排练时编导总是会结合剧情讲解动作,所以当我自己尝试编舞时,也会更加注重动作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身体线条和技术的展现。
另外,成为一名编导,挑战并不仅仅是“编”的部分,更是对服装、舞美等等从细节到全局的掌控。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辛丽丽团长,她在这些方面把她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我,她的帮助令我受益匪浅。也要感谢上海芭蕾舞团这个坚实的后盾,从演员到创作团队的每一位,和我一起实现从无到有的每一步。
”
上海芭蕾舞团
青年编导
《撞色系》是由《共鸣》《秋》《巴赫随想》三个双人舞作品组成的系列。于我而言,创作往往源于第一刻的冲动。比如《共鸣》来自两位男舞者出色的脚背和肌肉线条,之后电子乐的选择让男舞者的“力量”得以在充满棱角的空间中展现;比如《巴赫随想》来自巴赫第三小提琴独奏曲,因为它诙谐幽默的风格,挑选了两个娇小的女舞者,设计了夸张的动作,服装上也结合了乐曲巴洛克时期的特色。至于《秋》,并没有追求太多男女舞者的技术动作,而重在抒情唯美的线条,让观众欣赏到芭蕾之美之灵动。我希望这组双人舞系列在《起点》整台戏中,给观众以情绪上的缓冲和过渡。
《撞色系》
《共鸣》/ 戚宇勋、袁 沁
《秋》/ 冯子纯、王佳悦
《巴赫随想》/ 陈梦瑶、金郭龙飞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为我的外公外婆是失声人群,所以我把从小就接触的手语进行了节奏上的处理和形式上的变化,融入了作品《不存在的故事》。事实上9月7日即将上演的已经是修改后的第四稿,我常常在编完第一稿,在结构上有了完整性后再次审视它、推翻它、雕琢它。演出前,我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排练计划,花三周的时间提升演员的体力,再一个一个动作地纠正,一天之内整个作品从头到尾跳三遍,唯有经过这样的“磨”,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自信沉稳。
《不存在的故事》
王佳悦、邢盛均、戚宇勋
上海芭蕾舞团
青年编导
我想我更愿意把《角色》叫做“舞蹈小品”,我把剧场中的“观众百态”搬到了舞台上,观众与表演者、欣赏与被欣赏,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被打破。
在《角色》正式开排前,我请钢琴伴奏老师王碧浩帮忙,把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几大重要乐器的节奏进行了分辨整理。《角色》的17位演员,每一位都需要表达一个特定的节奏,因此每一位都代表一种乐器。排练开始后,我为每一个节奏都编了独立的动作,演员们的肢体如同乐符,当大家合在一起时,演奏出完美的乐谱。当然,这只是《角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回归到了舞蹈本身,通过舞台装置的转动实现环境和故事的变化,结合演员们的舞蹈表现不同的情绪。第三部分则更偏向于戏剧化的表演,希望凭借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带给观众欢乐。
编舞于我而言就好比写作,舞蹈动作就是一个个词语,挑战永远是如何组合这些词语,令它们成为表达观点的文章。所以观点一旦明确,编舞就是水到渠成的。
《角色》
李 洋、龚黎伟、俞巧尔、何琳艺、鲍德黎、
苗思昀、赵美慈、胡娉婷、薛 理、赵可飞、
赵志豪、袁 沁、董一盟、杨天贞、冯新童、
祁亚民、冷宝怡
在起点的舞台上,上海芭蕾舞团将继续致力于中国芭蕾各领域优质人才的培养,推动年轻的创作者们不断完善、提高自己,逐步实现对中国原创芭蕾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探索。
摄影:760studio、陈文、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