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闪闪的红星》,一个浓眉大眼、活泼可爱的少年潘冬子形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勇敢、机智、坚强不屈的潘冬子成为当时青少年竞相学习的偶像,他伴随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了人们往事记忆的一部分。直到今天,《闪闪的红星》非但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各种版本的《闪闪的红星》还在各种舞台上竞相辉映。
潘冬子的诞生
1961年,作家李心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两个小八路》,受到欢迎,后来编辑又约请他再为孩子们写一部小说,于是便有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所教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这些老红军在战争年代将孩子分送他人,等到全国解放后孩子才找到父母。为了不忘记这些红军子女艰辛的童年,并告诫后人,是他创作《闪闪的红星》的初衷。1964年,时任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的李心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小说《战斗的童年》。1971年,李心田对小说修改后,改名《闪闪的红星》。1972年5月,《闪闪的红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出版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好评如潮。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发表评论,称《闪闪的红星》是对儿童教育的绝好教材。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全国十多家出版社都要出版此书。很快, 《闪闪的红星》还被译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国文字,对外进行出版发行。
从小说到银幕
相对于小说,于1974年10月公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电影的故事内容只截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从1931年起,到1936年止,幼年“潘冬子”成为全剧的核心主角。
《闪闪的红星》拍摄得清新抒情,真实细腻,细节描写情真意切,感染力极强。时年11岁的小演员祝新运演活了潘冬子这个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由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风景镜头,带出了满山青竹,遍野映山红……其中,潘冬子蹲坐竹排,宋大爹持长竿稳站排尾,在绿水青山中游走的的经典场景令人尤为难忘,与这组镜头相配的就是著名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还有《映山红》和《红星歌》至今仍广为传唱,为大家所熟知。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这部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荧幕经典将以全新的面貌登上芭蕾舞台。它也将是上海芭蕾舞团继《白毛女》后又一部大型革命题材芭蕾舞剧。
这是一部饱含革命精神与红色情怀的作品。
今天的中国已然繁荣强大,战火、灾难、压迫、牺牲……仿佛离我们远去了,但那些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献出生命与热血、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不顾一切的人需要被历史记住、被世代的中国儿女记住。《闪闪的红星》故事中有红军战士的英姿飒爽,有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坚定的革命斗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有种在潘冬子内心、炙烈的红色火种,那寓意着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属于那个红色岁月,同样属于今天。
这是一部属于“未来”的作品。
新时期下、新语汇里的《闪闪的红星》并非是对经典故事的复述,反之,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作品所呈现于舞台的不仅仅是人们记忆中鲜活的人物、经典的片段和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更是立足于未来的、立足于当代的全新的创作视角与诉说方式——第一次站在已成为红军战士的成年潘冬子的视角,通过蒙太奇式的分切与组接,令潘冬子儿时的种种回忆穿插于艰苦卓绝的行军路上。由此刻画了一个在磨难中成长的、虽然失去了母亲却为救起更多的母亲、守护更多的家庭而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
这是一部渲染着芭蕾式浪漫色彩的作品。
它有如梦如幻的映山红,也有绿意盎然的江水竹林,有朴实雅致的中国色调,也有唯美精致的芭蕾经典样式感,更饱含着芭蕾艺术浪漫的艺术情怀。在诗意的表达中,所抒发的是炙热的革命情怀,宣读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同时也饱含着生活在未来的、新时代的人们对那份温暖、那份炽烈、那份纯朴与感动的解读。
即将登上芭蕾舞台的《闪闪的红星》,是上海芭蕾舞团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是当代芭蕾艺术工作者的忆古思今。新时期下,上芭人始终为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上海文化品牌而不懈努力,为打造符合当代审美、具有时代精神的原创作品而竭尽全力。
我们希望这部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可以在21世纪的芭蕾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愿那永远鲜活、炙热的革命情怀得以弘扬、延续、传承,并温暖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