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经历的一切——原创芭蕾《起点》首演成功
来源: 时间:2017年07月07日

 

 

 

 

 

 

一个是在钢琴的深情旋律间徐徐铺开的故事,另一个是在电子乐和高潮迭起的弦乐之下的无声倾诉。一个如皎洁的月光,纯洁、细腻,一个如黎明前的黑夜,深邃、迷惘。

 

 

 

 

  这就是《起点》,于7月5、6日为“中国舞蹈十二天”推开灵感之门的《起点》。它如夜的诗歌,在浪漫的气氛中娓娓道来……

 

  19点30分,观众落座,灯光暗下。上芭首席明星吴虎生带着他的作品《难说再见》首先登场。幽暗灯光下的一把椅子,一个独坐的人恍然陷入回忆的迷宫。从侧幕伸出的光束好像时光隧道,映着主人公与“相恋”、“离别”两对舞者的身影,引出存在于记忆中的笑与泪……在近30分钟的时间里,新古典芭蕾的肢体语汇在舞台灯光的衬托下干净有力、唯美至极。吴虎生携手上芭最具实力的年轻舞者戚冰雪、孟繁宇、袁岸璞、涂瀚彬表演得全情投入、一气呵成,更传达出了作品温柔而坚韧的、可以直达心底的力量。

 

 


 

 

  由上芭年轻编导陈琪编创的两部作品《逆时针》、《不存在的故事》紧随其后,一批最年轻的舞者邢盛均、宋晓佳、冯子纯、戚宇勋、袁沁相继登台。金属质感的音色和彰显力量的男子双人舞仿佛一下子创造了新的时空,而当手语出现在光束下的那一刻,一段深藏在心底的故事慢慢浮出记忆的海面,“我遇到我的绝无仅有,在一瞬间磨灭。我寻找你来时的足迹,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回忆和我开了个玩笑……我不会和谁说不存在的故事。” 这些词藻不仅舞动在手语之间,更在作品的构思设计和他充满爆发力的动作中宣泄着、自言自语着。

 

 


 

  感性与理性、明亮与黯然、古典与现代,这样的组合看似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呼应。《起点》近70分钟的演出,观众席不由地多次响起掌声,直至演出结束,场灯亮起,小剧场共400多个座位满是欣赏和感动的笑脸,大家鼓掌、欢呼,为渲染着青春与爱的色彩的《起点》,为属于吴虎生和陈琪的《起点》。

 

 


 

 

  《起点》的演出吸引了诸多北京观众和舞蹈界知名人士前来。最值得一提的是,首演当日迎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三届主席:白淑湘、赵汝蘅、冯双白,这一场面实属罕见。三位尊贵嘉宾的同场出现不仅是前辈们对小辈艺术成长的关心与爱护,也是属于以两位新晋编导为代表的上海芭蕾舞团的最大荣耀。

  他们在演出结束后纷纷走上舞台,来到吴虎生、陈琪身边祝贺演出的成功。老师们对二人作品的结构、表达和完整性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非常欣赏吴虎生作品中的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舞段干净大气,显现出当一个出色的舞者在编舞中,对动作极强的控制调度能力。同时也十分欣赏陈琪的身体表现,尤其是个人独舞的部分为整部作品注入了极为强烈的情感。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看后不由分享:“看过很感动作品清澈干净情感饱满编导们心声袒露……单纯的美和单纯的动作组合是肤浅的只有具有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在我看来才真正能够称得上作品。吴虎生和陈琪做到了……”

  更有不少北京观众在网络上热议作品有人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上芭跳舞再加上吴虎生的作品中集合了上芭最优秀的演员导致看场那几分钟我完全惊呆了这些芭蕾舞者的体型和素质是国际水准啊!”还有观众感慨,上芭的11位舞者端庄大气、锐利却不张扬。《难说再见》作品不大但情感真诚首席舞者编导之路的起点堪称成功。作品《逆时针》中的男子双人舞的编排、灯光的运用也得到了舞迷们的好评,《不存在的故事》中大段手语的加入,非常新颖。更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刚刚进团不久的小演员因为在作品中的不俗表现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将是中国青年编舞和舞者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正如冯主席说的,“《起点》是历年中国舞蹈十二天中,第一个用芭蕾的语汇表达如此纯粹情感的原创作品。”所谓纯碎,是风格、是内容、更是心态。两位新晋编导秉持着自己对芭蕾、对生活的爱去丰富作品的灵魂,没有复杂的技法、没有规则的束缚,仅仅是用心跳舞。

 

 


 

 

  “你们记得吗?那段双人舞是在四川巡演时编的……” “那时候总是反复想着作品,几宿就睡不着觉……”如今再回忆创作之初,总是感慨万千。就像辛团说的,两个作品,一个是吴虎生的’儿子’,另一个是陈琪的’女儿’,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出生了。所以,对于《起点》似乎不再能用分数来评判了,它的成功带给编导、带给团队的是喜悦,更是满满的感动。

  辛团长在演后谈环节中还感慨道,“两位编导很不容易,他们是大海里的小鱼,正在长大。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谁编的最好、跳得最好,是我们上芭的创作团队起来了。” 因为《起点》,我们打开了新的世界,所有的辛苦、波折、成长、蜕变都在观众的掌声中变得无比值得。

  71日下午 《起点》作品推介会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

   71日下午 《起点》作品推介会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

  感谢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感谢“中国舞蹈十二天”的舞台,感谢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感谢经历的一切。